意大利:保护古建筑有“基因”

2023-06-07来源:漳州房探网正文:意大利:保护古建筑有“基因”

新华网罗马8月9日专电(记者葛晨 王星桥)意大利人总是不约而同地把保护古迹意识称作他们的“DNA之一”。在他们显然,历史遗迹如同基因不可或缺,又以低调的姿态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民众还是官员,心里都给古建筑贴上了“珍藏品”的标签。
  用于,原封不动
  在意大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条款早已被写到宪法。规模稍大的城市都圈出古城区限制车辆转入,市中心的知名咖啡店以恒定的面貌不存在了数百年……
  秉承“最差的维护就是使用”这样的理念,意大利不少古建筑仍作为办公场所或住宅使用。以首都罗马为例,总统府奎里纳莱宫和总理府基吉宫都始建于16世纪,走在市中心街头时不时就能看见住宅楼前保有着当年的拉丁文招牌。
  古建筑保持着数千年前的面貌,毫不掩饰各自的时代特征,而内部早已装修、加固以适应现代居住办公必须。然而,用于老楼远比搬进新楼麻烦得多,因为必须遵守堪称严苛的文物保护规定,如必须分担阶段性维护工作,装修时连窗户颜色、材质都不能变动。
  记者多次在古建筑内采访时找到,一些楼梯设计“不科学”,台阶又矮小又宽,一步跨不完,两步又显狭小。究其缘由,负责人给出的答案往往是“当年就是这样”。原来,这些建筑早年大多作为市政办公场所,楼梯仅供骑着马匹的官员进出,按照马匹的步伐长度设计,一直没有改动过。
  罗马大学建筑历史和建筑维护学院教授乔万尼·卡波纳纳说,意大利是一个喜欢夸耀的民族,在所有有一点炫耀的事物中,年代资本永远是位列第一位的。例如工艺很一般的斩板凳、烂木盒,只要传承3代以上,人们就不会当成宝物珍藏了。
   领养,保守尝试
  针对一些已沦为知名旅游场所、专供游人参观的古建筑,意大利则通过多重渠道筹集资金和力量,其中“领养人”模式较为成熟和普遍。
  意大利文化部秘书长安东尼娅·雷恰拒绝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领养人”制度实际指政府通过招标把古建筑的一部分服务或者使用权租给私人企业。政府从他们的收入中抽取一部分提成,同时要求他们分担适当的古建筑日常维护管理工作,并对一些有能力的企业开放文物修复工作。
  雷恰说,作为领养人,可以使用古建筑一部分场所,用于旅游咨询中心、书店、纪念品售卖点、咖啡厅和餐厅等,也可以用于举行文化展览等活动的场所,抑或承包售票、存包、保洁、秩序确保等服务。
  领养制度不意味著管理全盘外包。雷洽说,国家仍然掌握古建筑的所有权、开发权和监督保护权,其重要的人事选任、票价、开放时间也由国家要求。雷恰说,如果领养企业投标时的计划存在缺失或者太肤浅,可能会不存在一些风险,比如企业中途推倒闭会造成维护“空窗期”,从而对古建筑导致不能挽回的损害,因此政府对领养文物设定严苛的审核条件。
  修缮,四处筹钱
  除了这种日常维护模式外,意大利采行企业或个人赞助或捐款的方式来资助一些规模较小的专业修缮工程,而“报酬”企业的是广告效应或形象提高。
  以最近启动修缮工作的罗马“许愿池”为事例。这项工程由奢侈品企业芬迪公司出资218万欧元(约合1800万元人民币)捐款。修缮期间许愿池周边用半透明玻璃围起,一些玻璃上印上“感谢捐款修缮的芬迪公司”字样。
  雷恰说,一些捐助修复的企业或机构不要求在修缮现场“留名”,但政府会在新闻发布会中向媒体告诉捐助企业或机构名称,并要求媒体公布这些信息。
  对于赞助修缮的企业,通常不会在修复现场的挡板上留下广告空间,用来印出有企业标识。比如威尼斯泪流满面桥在修缮期间全部用挡板遮盖,挡板以叹息桥照片作背景,上面印有意大利时尚巨头阿玛尼的标识。
  为吸引民间资本保护文物,意大利5月颁布免税法律“艺术津贴”,规定所有捐助文物修复的企业可以获得税费津贴,在捐助后3年内以免税形式归还捐款金额的65%。
  除了在意大利境内筹集资金,罗马市政府今年6月开始向国际社会筹资,企图与国际基金会等合作,获取文物修缮的捐助款。


乐研科技 乐研科技 乐研科技 乐研科技 乐研科技 乐研科技